|
【瑜水读书会】非暴力沟通
2018年4月13日,瑜水慈善基金会读书会——《非暴力沟通》在南山区书香茶第举行。 经过轻松愉快的“不说我派对”破冰游戏,原本互不相识的大家,在互相介绍中很快熟络,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游戏没有输赢,大家分享在派对游戏中记住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和故事,而因此体会“倾听”的美好。读书会的主持人、瑜水慈善秘书处的小伙伴谢佳怡,贴心地为大家打印了书籍精选章节,方便部分百忙中尚未抽空读完全书的书友一起精读分享。 读书会开始了,L女士先为大家朗读了书中让她特别震撼的诗歌《面具》,并分享了由此联想到自身的经历故事。L女士从小属于学霸型,也是在被夸奖中长大,许多事自己不想做,但背负着“优秀”之名,很多时候怕被指责而委曲求全…… 《面具》 总是一副面具 由纤细白皙的手举着 挡在脸前, 那轻轻举着面具的手腕 十分灵巧:虽然有时有点颤抖, 指尖抖动,但总是能把面具举好。 年复一年我不禁好奇 但不敢问 终于,无意中 看到了面具背后 却什么也没有。 她没有脸。 她已成了优雅地举着面具的手。 陈凌云女士适时地引导大家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去“感受”L女士的心情,并说出她的“需求”。通过学习和现场参与,大家都能较准确的体会和表达出L女士的“感受”和“需求”。 P先生分享了读到《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一诗联想起的一个案例。在某山区助学活动中,P先生遇到一个被称为“爱偷东西”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孤儿,寄居在远房亲戚家,在老师、同学、监护人眼里,他就是一个爱搞破坏的孩子,喜欢“偷”别人的东西。经过聊天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对机械和电子产品非常感兴趣,把能拿到的电子产品拆了又装,装好又拆。监护人不准他这样,他就去“拿”(未经人同意)别人的电子产品拆,久而久之,就被称为“爱偷东西的孩子”。然而,当问他的梦想时,他说想当一名科学家……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一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 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一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 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 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 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 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结合《非暴力沟通》中的“区分观察和评论”,大家也结合自己生活的经历进行反思和对话。L先生最年长,他分享自己的经历,在过去,特别是政治运动中很多人喜欢给他人“扣帽子”“贴标签”,这其实就是“异化沟通”中的道德评判,是非常伤人的语言暴力。H先生也提到自己的经验,许多时候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也许能收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分享完全书的中心旨要,大家就这本书和读书的方法也进行了交流。黄栋梁先生认为沟通本就是一门复杂的生活艺术,形式必须多种多样,并且在实际中要视沟通背景、沟通目的、沟通环境、沟通对象、沟通阶段、沟通者自己的身份等等的不同去采用相应的方式,有时可能只需要一种,有时可能要多种并用。不管方式是否暴力,能有效达成目的才是关键。对《非暴力沟通》的心理学依据,和现实操作性也提出了质疑。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助学时的一个案例:在一个边远地区,有一个当地老师、扶贫工作者都不愿意接近的身上长满流脓黄癣的少年,他大方地走过去,没有说一句话,仅仅用“拥抱”和“拉手拍肩”就帮助这个孩子找回了自信和自尊,并通过持续的资助和关心,帮助国家造就了一个人才。 P先生接过黄栋梁先生的话题,也讲述了自己读书时的思考,读从外国翻译过来的社会学性质的书籍,特别是社交技巧方面的,总是在想,这些技巧在我国社会是否具有实用性?也许前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吸取外国精髓,结合具体情况来运用。 贺贤赟先生表示肢体语言沟通、语言的非暴力沟通和暴力沟通都是沟通的方式之一,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并结合自身实例向大家提出了问题:如何正确而有效的表达愤怒? 会后大家还就读书会的组织形式和阅读范围进行了交流探讨,贺贤赟先生还给大家分享了自己收藏的仅书单目录就有几十万字的电子藏书,欢迎各位“悦读者”参加哦,福利多多。 上一篇公益聚力,让公益更好玩下一篇聚力爱、传递爱、滋养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