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九场,好评如潮!《注重家教 涵养家风》公益讲座在深圆满落幕三天九场 家风入心 6月18日至20日,在深圳市妇联的指导下,馨心缘慈善基金会与德美和谐社区促进中心联合举办的《注重家教 涵养家风》系列公益讲座圆满举行。 三天时间里,九场主题讲座走进深圳多个社区,吸引了各界嘉宾、教育工作者、社区居民及领导的积极参与,现场反响热烈,收获广泛好评。 今天,我们摘录部分精彩反馈,与大家分享这场传递家风正能量的公益之旅。 《传家惟厚处,育人始登时——一场讲座里的教育沉思》来自一位校长的学习心得感悟 于深圳南山区文化馆聆听传统文化讲座,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古训随讲解声落,身为教育者,心中顿生万千涟漪。家教与家风,看似是家庭内部的修持,实则是教育根系深扎的土壤,更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格言联壁》言:“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此句如明镜,照见教育者的责任。今时家校共育,常困于“学校独舞”的困境,却忽视了家风对孩童心性的奠基作用。曾见班级中言行敦厚的学生,多来自“耕读传家”的家庭——父母晨读的身影、饭桌上论及忠孝的闲谈,恰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生动注脚。反观部分教育难题,追根溯源,多是家风中“规”与“范”的缺位。 讲座中提及“天下无不可化之民,惟在司化者先化其身”,此语更点醒教育者:家校协同,非单方面灌输理念,而是以文化人、以身示范。我校正计划将《格言联壁》中的治家智慧融入家长课堂,借“孝亲课”“耕读日”等活动,让家长在“洒扫应对”中体悟“教子须是以身率先”的深意。当校园里的《弟子规》诵读与家庭中的“晨昏定省”相呼应,孩童方能在知行合一中,将品德化为自觉。 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工程,而家风正是根系所在。往后当以传统文化为舟,载家校共育之愿,让传统文化的智慧流淌在每一个家庭,方能成就“蒙以养正”的教育真义。 《在星辰与家训之间: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来自一位领导学习心得 昨天,当海珠社区老年大学石安平校长邀我一同参加中国航天举办的《注重家教,涵养家风》专题讲座时,我内心曾掠过一丝疑惑——一个专注于探索宇宙奥秘的机构,为何会关注起传统家训这样的"地面事务"?直到听完聂菲璘博士和罗嘉羽博士的精彩演讲,我才恍然大悟:航天事业与家风建设,看似相隔万里,实则同根同源,都是人类对秩序与和谐的永恒追求。 讲座以《格言联璧》五箴言为纲,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在两位博士的诠释下焕发出惊人的现代生命力。"勤俭治家"不再是被动节俭的教条,而是一种资源优化的智慧;"和顺齐家"超越了简单的家庭和睦,揭示了系统协同的深层规律;"诗书传家"也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知识管理的古老范式。这些治家之道,与航天工程中的精打细算、团队协作、技术创新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聂博士讲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与航天人"斤斤计较"的燃料计算时,全场会心一笑——原来宇宙飞船的每一个零件,都承载着与治家同样的谨慎与敬畏。 在航天科技大厦这样一个象征未来的场所讨论古老家训,产生了奇妙的时空折叠效应。罗嘉羽博士将《格言联璧》中的"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与现代家庭教育心理学相印证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人血脉中的活态智慧。那些被我们视为"老古董"的治家格言,实则是经过千年检验的"人类生存操作系统",而航天科技则是这个系统的最新升级补丁。当一位老年大学的学员分享她如何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祖训帮助孙子克服拖延症时,我看到了传统文化最动人的现代转型。 这场讲座最震撼我的,是揭示了家风建设与航天事业共同的心灵密码——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航天人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法则;传统家训内观心性,探寻人伦法则。二者都要求我们突破狭隘的自我中心,前者拓展物理空间,后者拓展精神空间。当聂博士讲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与现代航天团队的复盘文化时,我仿佛看到一面镜子,照见了东西方智慧在自省精神上的惊人重合。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正是破解当代人精神困惑的密钥。 回望这场讲座,我忽然理解了主办方的深意。在物质丰裕却精神焦虑的时代,我们既需要航天科技拓展外部疆界,也需要家训智慧安顿内心世界。石安平校长在总结时说得好:"老年大学不仅要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更要帮助他们掌握驾驭心灵的古老智慧。"而《格言联璧》中的五箴言,恰似五枚穿越时空的火箭,将传统智慧送入现代人的生活轨道。 离场时,夕阳为航天城的现代建筑镀上一层金色。我想起《格言联璧》中那句"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将星辰大海与方寸家园相连的智慧——既保持探索未知的勇气,又不失安顿当下的从容。感谢两位博士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星河中,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颗心灵导航卫星。 |